海报新闻
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
7月30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标志着我国首个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建立。根据《方案》,自2025-08-03起,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,无论一孩、二孩还是三孩,均可享受每孩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,直至年满3周岁。
《方案》一出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这次育儿补贴的“含金量”有多高?海报新闻记者对话多位家长及业内人士,了解补贴政策落地后的真实反馈。
济南两名幼儿在老师带领下愉快玩耍。
“我家今年刚生了一对双胞胎,俩娃加起来一共能领2万元,真是意外之喜。”听说国家要发补贴,来自广东的沈先生非常高兴。他的三个孩子中,老大已上小学,今年双胞胎儿子出生后,夫妻俩明显感觉有些压力,领到补贴至少能抵一部分奶粉钱了。
“我家宝宝是2024年年底出生的,一共能领9600元左右。”济南市民孙女士表示,新政策一出,她就算好了这笔帐。孙女士目前正准备生二胎,根据新政策,将来老二出生后,三年能领1万多元,两个孩子加起来能拿到2万元左右的补贴。
潍坊市民王女士也算了一笔账,女儿今年不到两岁,按政策还能领到3900元。钱虽不多,但也减轻了一部分负担。“我感觉抚养一个孩子花销挺大的,从孕产相关费用,到孩子出生后的奶粉、纸尿裤、教育等各项开支,每一项都是压力。”两年的育儿经历让她感触颇深,养个孩子处处要花钱,以前觉得只能靠自己,现在国家给补贴,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“养娃”这件事了。
事实上,在我国首个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建立前,各地已陆续推出过多种形式的育儿补贴。记者梳理发现,自2021年以来,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相关政策。
例如,2023年济南印发的《济南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》,根据规定,济南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5-08-03以后出生的二孩、三孩家庭,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,直至孩子3周岁。
湖北孝感市自2025-08-03起实施生育支持政策,对符合政策生育二孩、三孩且子女在本地落户的家庭,每月分别发放300元、500元育儿补贴,直至幼儿满3周岁。
如今,育儿补贴制度成为全国性、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,覆盖范围更广,受惠人群更大。据估算,全国每年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。
“我个人感觉,现金补贴虽然不能完全覆盖育儿成本,但可以在关键阶段起到托底作用,减轻年轻家庭的抚养焦虑。”济南家长李涛表示,这意味着,年轻人的养育成本已经引起国家重视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相信将来会有更多好的政策。
记者注意到,在刚刚结束的发布会上,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,按照部署,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“育儿补贴补助资金”,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。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,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,中央总体承担约90%。
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,这种现金补贴的效果更明显,“兜底”和托举的意义更大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在发布会上表示,育儿补贴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发放育儿补贴“看得见”“摸得着”,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育负担。
另一方面,郭燕红也表示,育儿补贴制度体现了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的原则,统筹考虑了人口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,合理确定补贴的范围和标准,确保财政可负担、政策可持续。
育儿补贴新政策的实施,对于减轻家庭养育负担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无疑是有帮助的。那么,对于网友们热议的“生育意愿”问题,新政策又有哪些帮助呢?
“育儿补贴制度是一项全国性、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,具有低标准起步、广范围覆盖、可持续发展、动态式调整等特征。”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作为生育支持的基本制度安排,育儿补贴兼具生育保障和激励导向作用。
记者注意到,当前的育儿补贴制度主要面向有0—3岁婴幼儿的家庭,婴幼儿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,受到良好的照顾,显然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有好处。从长远来说,对生育具有正向激励作用。
实际上,对于年轻人的生育顾虑,国家已多次“出手”。
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明确提到,制定促进生育政策,发放育儿补贴,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,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。记者梳理发现,近两年,全国多地都出台了产检、分娩等方面的医保报销新政策,其中多数已从“纸上”落到“账上”。
以家长最关心的入学为例,2023年,济南率先出台政策,对按政策生育二孩、三孩家庭的子女,协调支持符合入学条件的同一家庭不同年龄段子女同一学区入学。2025年,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网站发布消息,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“幼随长走”“就近择优”,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选择。
就在前不久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,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.5个,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;到2030年,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,家庭托育成本有效降低,基本满足群众需求。
产检、分娩、哺育、教育……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过程。从长远来看,要解决老百姓在生育方面的担忧,仍需要个人、家庭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责编:付兴帅
审核:王磊
责编:王磊